分享好友 能源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去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超预期

2023-03-01 11:4550

“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局部矛盾突出,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体实现平稳运行,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范敏2月16日在2022年度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2022年,我国石化行业全年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外贸额好于外贸量,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实现新跨越。“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同时也面临着较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压力,运行走势总体呈现出高位回落态势,外部因素的不平衡发展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分化。在稳中求进的同时,要做好充足准备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


经济运行再创佳绩


据傅向升介绍,2022年石化行业经营业绩整体呈现营业收入增、外贸进出口额增、利润减少的“两增一减”,能源产销“两增两减”,全年运行整体呈现“两个好于”。同时,骨干企业和重要区域的发展作用也更加凸显,经济运行超出预期。


“利润总额虽比上年度减少300多亿元,但这是连续第二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3.4%。同时,营业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连创新高,并且营业收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12%,石化行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6.6%。”傅向升透露。


与此同时,我国原油产量实现“四连增”,6年来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年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去年增量达到131亿立方米。“这为端稳能源的饭碗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市场保供稳价作出了重要贡献。”傅向升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出现新变化,石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来首次出现原油进口量、天然气进口量以及原油加工量、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步齐降的局面。“这与国际市场原油天然气价格高位、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有关,也与我国原油产量‘四连增’和天然气产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有关,证明了油气企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傅向升说。


直面新挑战和新机遇


傅向升指出,石化行业2021和2022两年经营业绩连创历史新高,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这种高速增长将被写入历史,但要想保持住这样的业绩,存在诸多挑战。”


范敏指出,在能源生产稳定、化工生产放缓的形势下,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价格先扬后抑,波动较大,上下游分化、板块分化明显。


“当前石化行业除了乙烯、聚乙烯以及某些高性能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尚有一定短缺外,其余主要石化产品都呈现产能过剩状态。我们在论证新建装置、新上项目、扩大产能规模时,一定要转变过去拼规模、拼投资、拼资源的传统观念,把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把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傅向升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且大基建时代已过,在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当下,开拓市场、提振信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石化产业要通过创新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和新市场。


“要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性,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傅向升强调。


稳中求进力促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傅向升表示,石化行业经济运行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油气能源安全与农化产品保供稳价并重,开拓市场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经济运行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并重,加大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


如何去做?傅向生指出,一是与下游用户对接,了解用户需求和要求,按用户所需做到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稳定,确保供应链稳定,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要素;二是通过创新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和专用化,提升供给端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为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开拓市场的重要领域;三是瞄准石化产品供应链的堵点和“卡脖子”的痛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补短板技术、短缺产品和关键设备难题,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和脆弱点,实现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配套材料和特殊产品的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强,这是开拓市场的制高点。


同时,保供稳价仍是新一年稳中求进的重要任务。傅向生表示,石油天然气企业应继续贯彻“稳定老油气田,开拓新油气资源”“陆相、海相并重”“常规、非常规并重”等思路和方针,加大稳油控水、稠油热采、低渗压裂等措施,深化“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以深海和页岩油气为创新和勘探重点,加大创新和勘探开采新技术的应用,确保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力争突破2300亿立方米。


“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也是不变的话题。”傅向生说,“企业的主业更加突出、战略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明确。在成绩面前还要保持清醒,更要正视短板和差距。”


文 | 本报记者 渠沛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王沪宁出席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协商座谈会
本报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易舒冉)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协商座谈会18日在京召开,就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的相关重点考察调研成果进行协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0评论2024-06-192

发展光伏产业要有系统思维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之一。应准确把握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巩固提升

0评论2024-06-192

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全部批复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王 浩《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第02 版)6月1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水利事业相关情况。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

0评论2024-06-192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