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全方位、全过程测算、统计汽车的碳排放,这样才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要重视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提高电动汽车减碳减排的成效,要提升供电侧绿电的比重和用电侧科学合理用电,进而开发可调节资源。”
电动车减碳效果明显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尽管2021-2022年全球交通碳排放增加了2.54亿吨,但2022年我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2021年减少了3.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火电在我国电力构成中占比近66.6%,这意味着每生产1度电即伴生565克二氧化碳。如果以电动乘用车百公里耗电15度来计算,也即排放二氧化碳8.5公斤。以燃油乘用车百公里耗油6.3升计算,那么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13.2公斤。可见,从使用环节看,纯电动汽车相较燃油车可减排近40%。
“今后,随着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比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电动汽车能效的逐步提升,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会更加明显。”李毅中表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0万辆,保有量达1310万辆,预计到2030年产量将超过1500万辆,保有量达到1亿辆。这为汽车产业以及道路交通碳达峰奠定了基础。”
全生命周期减碳引起重视
李毅中提醒,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应引起重视。“一要测算包括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除了直接耗用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外,还要统计用电等间接排放,耗用金属、非金属材料等碳足迹所关联的二氧化碳。二要计算汽车使用过程中直接排放和耗电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这也是道路交通的碳排放量。三要计算汽车在报废、拆解、回收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能耗、物耗折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电动车要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减轻电池重量,还要大力减少动力电池制造环节的能耗、物耗,目前动力电池制造过程还是高耗能。”李毅中进一步表示,退役电池仍然可以梯次使用,报废时可以回收锂、钴、镍等贵金属。废旧车辆回收拆解可以获得70%的材料再利用,零部件可以再制造,这一过程可以减碳70%。
同时,智能网联也是减碳减排的新动力,“人、车、路、网、云”一体化可实现无人驾驶安全、高效、节能。据统计,智能网联技术可提升出行效率20%-30%,间接助力减碳减排。
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是重要途径
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涉及诸多环节,与能源转型融合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参与绿色交易试点,目前已经在山东、四川、陕西等14个省份累计完成了52亿千瓦时的交易电量,减少碳排放约500万吨,实现了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明表示,推动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负荷调节潜力,提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绿色能源的使用,实现产业绿色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量中有相当比例的新能源,希望通过电力交易持续提升新能源绿电消费比例,大力促进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发展。“一是倡议充电运营商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提升新能源汽车绿电消费比例,打造绿色场站。二是创新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实现绿色制造。三是积极落实私人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科学设置峰谷时段,优化峰谷电价比例,引导居民更多地充新能源电。”
“为调动中西部供电的积极性,绿电上网电价不宜压低。”李毅中建议,要稳步加快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价格调整机制,推进跨区跨省输电价格改革,降低跨省跨区交易的价格壁垒。“同时,要使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更多用能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除了执行碳配额交易以外,还应当创造条件开通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对于推动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黄学农指出: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二是推动政策落地实施,促进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车网融合发展。创新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利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加大分时电价应用范围,以价格信号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行为,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机制途径,鼓励通过负荷聚合主动响应电网调节需求,参与电力调峰与辅助服务市场等。